台北市民主治理之研究(1994~2008年)
Autor: | 郭中玲 |
---|---|
Předmět: |
地方民主
政治參與 間接民主 選舉制度 政黨結構 代表性 公民投票 公民會議 政策協調 參與性 回應性 多元民主 電子化政府 審議式民主 local democrac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direct democracy electoral system structure of party systems representativeness referendum civic assemly policy coordination participation responsiveness polyarchy E governmen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Druh dokumentu: | Text |
Popis: | 台灣地區的民主化過程一直是中外學者注視的焦點。在長期實行民選地方政府或地方自治的台灣,真正是一個民主的社會嗎?在解嚴、動戡時期終止前,很容易回答,由於沒有組黨自由,中央民代選舉只是部分的增額改選,台灣的全國政治並不能達到民主社會的基本標準。但是,地方選舉則是長期地、完整地在舉行,要回答台灣地方是否民主,仍很難輕易地給予答案。地方民主是如此複雜、多樣化的面貌,如何才算達成地方民主?本論文基本上是以Leach和Percy-Smith所提出的地方民主的四個面向為標準,此即:1、課責性;2、回應性;3、參與性;4、代表性;進而探討。 筆者研究後發現:第一,從台北市的民主經驗來看,代表性應該不是問題的癥結;所謂的代表性是否意味著該和R. A. Dahl所言的,和社會人口或職業的結構相符合?在地方民主上來看,由於社會的多元化,以及要求民意代表的專業及高學歷背景,代表社會結構的多元民主(polyarchy)是否值得再強調?可以深思。第二,從台北市的民主經驗來看,參與性應該是地方民主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如何讓民眾更直接的參與到民主政治中,除了選舉之外,應該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換意見的平台或管道,例如公民投票、公民論壇、協調會等等。第三,地方民主的參與和地方政府的回應性夾雜在一塊,民眾參與到政策討論的領域中,政府也加入予以回應。所以,地方民主中,回應性與參與性似乎呈現某種程度的關聯性。第四,不論是參與性、回應性等民主的程度,都與政府能力有關,似乎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越高,民眾就越會表現出對於地方政府做為的參與,以及政策的回應。 |
Databáze: |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 Dissertations |
Externí odka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