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与重构:现代文学史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研究. [elektronicky zdroj]

Autor: 王瑜
Další autoři:
Jazyk: čínština
Informace o vydání: BeiJing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Předmět:
Druh dokumentu: Online; Non-fiction; Electronic document
Abstrakt: Summary: 刘知幾在《史通》中曾提出,"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尤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至于货殖则矣。如有才而无学,犹亦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尤须好是正值,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1]我们发现中国历史的书写对"史才"、"史学"的强调和突出较为明显,而"史识"--"对历史编撰的独立见解和观点"的被重视程度较之"史学"和"史才"稍显薄弱。刘知幾眼中的"史识"也只是"正直"、"善恶必书"层面的要求。有学有才固然是历史书写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但以现代治史理念看,恰恰是"史识"在历史的撰写中起着核心的纽带作用,它连接起散存的历史材料,使之成为系统的整体并从中找出规律,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言的史观。具体到文学史,这个概念是从西方舶来的。由于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学语境,加之个人认知的差异,导致人们在文学史的编写中,对它的理解有着较大的不同。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现的时间较之中国文学史要晚一些,对它的认知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不同形态中,一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文学史观在治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文学史观已经成为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同时也是当前探讨中的薄弱点,相对于作家作品和思潮等方面的研究,文学史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学史观的探讨有巨大的深化拓展空间。.
Databáze: Vybrané kolekce e-knih